方德 佺
收到劉忠先生簽贈詩集是半年前的事。
作為一個平時遇事都喜歡寫上一段的人,半年都過去了才寫這事,好像顯得有些失禮或者說不夠朋友。其實,半年里我多次有過寫點文字的念頭,但一次次都打消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來劉忠先生是年初調任我所在的中心學校校長一職,劉忠校長給本校的所有教師都簽贈了詩集,我一個人寫出文字來難免有巴結之嫌;二來劉忠先生簽贈的是詩集,對于現代詩,我平時讀文學類雜志時是一概略過的,我寫這件事總不能避而不談詩集里面的詩作吧,所以拿不準可以寫些什么內容;三來我還是下決心把劉忠先生的詩集通讀一遍,就像接到別人贈送的禮物,總得看看里面是什么一樣,那也就是說等慢慢讀完了再來寫吧?,F在詩集總算讀完了,寫點文字就再也推脫不掉了。
劉忠先生簽贈的詩集名曰《岱鰲的雪》,是縣委縣政府作為樅陽文化名片推出的,屬于“樅陽文學精品叢書”中的一種。全書收入詩人創作的具有代表性的詩作一百多首。這些詩中充滿了濃郁的地方色彩,準確地說,正是這些地域文化融入在詩中,使我在讀這些詩作時找到了自己的關注點。
詩集的題目和全書的第一輯都指向了一個地名“岱鰲”。這是在樅陽縣乃至更廣范圍內都頗有名氣的一座具有神秘意味的山。這種名氣就是“從岱鰲山發脈”這句話,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安葬先人,主持儀式的先生在呼龍的時候總是要說“從岱鰲山發脈”的話,足見岱鰲山在人們心目中有著怎樣神圣的位置,人們對于岱鰲山又有著多么崇高的期盼。劉忠先生的家就在“岱鰲以西”的一個叫九棵楓的地方,屋后的小山與岱鰲山的余脈算是有緊密聯系吧。在我的印象中,桐城文派的許多大家都與岱鰲山關系密切,自然會使岱鰲山有了文脈發源地的說法。在這樣神秘的文化氛圍中讀詩集第一輯“從岱鰲山發脈”中的詩作,看到所寫的還有浮山、孔城、六尺巷以及遠處的迎江寺、秋浦河等,心中終于釋然了,這正是“從岱鰲山發脈”的結果啊。我不由得對劉忠先生筆名中的“檀風”有種臆測,《詩經》是我國詩歌的源頭,其中以“國風”為精華,檀樹有最堅硬的質地,“坎坎伐檀兮”就是“國風”里吹出的民歌調子;所以私下里認為劉忠先生的詩作有更深的源頭。
詩集中還有一個與我有過一面之緣的地方就是九楓,劉忠先生強調的是九棵楓。說起來那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事情,我騎著自行車找同學玩,來到了一個叫六角的小學校,一個同鄉聽說了就從九楓小學趕過來陪我。交談之中知道了九楓地名的傳說源自一棵有九個樹椏的古老楓樹,對應的該是民間的俗語“樹無九椏,人無完人”。只是我不知道同鄉當時在九楓小學教的學生中,有一個后來能夠成為詩人的劉忠;而劉忠先生在寫故鄉的詩中,堅持以“九棵楓”表述,采用的是“泣血的傳說”,背后自然另有一番深意;而我在劉忠先生的詩作中竟然還是找到了“九楓”,盡管那是出現在一個渡口的名字中,但至少說明三十年前一次偶然的談話留下的印象還有些靠譜。冥冥之中我覺得劉忠先生是把“九楓”作為隱性的標準在追求。
雖然說我不怎么讀現代詩,但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古詩詞的學習還是少不了的,從中也有一些與詩歌理解、感悟有關的積淀。如詩歌語言的本質特點不是意義與聲音的融合,而是意義與被喚起的一系列意象的融合;又如詩歌作為文學語言總要避免詞語意義的穩定性,不斷賦予詞語新的意味、新的暗示等。這些我在讀劉忠先生的詩作中派上了用場。“火”在劉忠先生的詩作中,就不是意義與聲音的融合,而是如烙印烙在了詩人的心尖上,這既是詩人心頭永遠的痛根所在,又是詩人情緒外泄的有效形式;同樣,詩人在他的詩句中,賦予“火”新的意味、新的暗示,“一場兇猛的山火”被“我撲滅”了,可“點著了妹妹”的火在詩人的心目中一直滅不了;“存棺”飄忽的點點熒光是“火”,故鄉的燈是“火”,花崗巖里伸出的一棵草也是“火”……當“火”把一切燒透的時候,正如女媧冶煉五彩石之火,詩人才得以涅槃重生。
在這本詩集中,我還喜歡與校園有關的詩句。“生活在偏僻的山村校園里/常能捕捉一些純真、美麗和善良”“這兒堆滿了童年和天真/快樂和歌唱是春天的種子”,在這些詩句中,我找到了與詩人的共同語言:校園是世界上最美好也最富有詩意的地方。自然我作為浮山中心學校的一員,希望劉忠先生作為詩人校長,能夠做一番有詩意的教育,能夠把最美的詩行寫在校園的每個角落。
“左捧清茶,右執狼毫”是劉忠先生題給我的贈言,原以為是知道我平時習慣借文字與人交流;后來我在他為詩集寫的后記中讀到了這樣的句子,“向左吧,菜子湖是我端在左手的一杯清茶”,才知道端起這樣一杯清茶是需要胸襟的。如此美好的意愿豈能辜負呢!這就是我一直想寫點文字的內在動力。
于是“右執狼毫”而為之,作為回禮,是誠心誠意的。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
編輯: 蔣驍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