樅陽在線

樅陽在線網站 | 樅陽融媒體中心 主辦

設為首頁

簡體 | 手機站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 科技教育 >正文

親子之間如何非暴力溝通

時間:2021-02-25 10:21:53

  近日,又一起弒母案的曝光震驚和刺痛了人們的心:南京一名高三男生因媽媽的嚴厲管教和言語辱罵,盛怒之下拿起菜刀將媽媽砍殺身亡。這樣慘烈的親子悲劇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深圳一媽媽因懷疑女兒偷了自己的錢,用按摩板將女兒毆打致死。令人心痛至極的慘案也不得不引人深思:為什么親子溝通容易演變成暴力溝通?悲劇背后有什么更深層次的原因?有什么溝通模式可以幫助建立更好的親子關系?《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周刊在公開課“親子溝通怎么成了暴力溝通”中,邀請了非暴力溝通資深培訓師李夏和家有兩個孩子的父親姜舒文,一起探討了這個廣受關注的話題。

  極端案例背后隱藏著扭曲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不少父母可能會認為這樣的極端案例離自己很遙遠,都只是概率很小的個案而已。這些被媒體曝光的刑事案件到底只是個例還是冰山一角呢?根據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的調查數據,僅2008—2013年的五年間,媒體就報道了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據臺灣地區的一項數據顯示:2016年臺灣全年因兒童虐待導致的死亡人數為155人,即平均每兩天就有一個兒童因為虐待死亡,而且施虐者六成以上是親生父母。

  為什么最天然最親近的親子關系會隱含如此多的暴力元素?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李夏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極端案例絕不是因為一時的矛盾沖突引發的,而是因為有長期的矛盾和情緒的積累。非暴力溝通理念認為,當一個人使用暴力時,往往是因為內心的平靜遭到了破壞。

  她認為,可能有幾方面原因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容易演變成暴力溝通,對親子關系造成傷害。一是父母容易將本身承受的壓力和焦慮轉嫁給孩子,當孩子一旦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要求時,父母內心很容易產生無力感和挫敗感;情緒爆點的背后往往是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焦慮和壓力;另外中國父母大都有較強的面子觀念和輸贏觀念,喜歡拿自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一旦比不過別人,就覺得面子上過不去,由此又產生新的壓力。

  姜舒文對此感同身受,因為他在小時候也曾因此挨過父親的打。他的父親是一名老師,對孩子的學業成績要求很高,如果沒有考到第一名,父親就會覺得沒有面子而責打他。今天的父母比以前的父母面臨更多的壓力,內心的平靜更容易被外界因素所打破,所以當今的父母們更需要有對自身教育觀念的反省和對自我情緒的覺察。

  李夏還提到,父母對自己角色定位的不清晰也易造成親子矛盾。比如去年的疫情讓這種角色定位問題更加凸顯,父母的焦慮和壓力也進一步疊加。因為孩子居家學習,父母的身份變成老師助教甚至老師本身,這種身份的不清晰很容易導致父母與孩子在互動中產生問題。

  親子沖突背后還往往隱藏著父母不正確的兒童觀,即父母是否將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人,還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有的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怎么對待他都不過分。這種錯誤的親子一體化觀念,給孩子的成長環境及親子關系帶來很大問題和隱患。父母如果能把孩子當成一個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去對待,同時厘清自己的角色,讓自己成為扶持孩子發展的人,而不是控制孩子的人,就可以避免很多親子矛盾甚至是悲劇的發生。

  教育之前先連接:看見孩子的情緒和需要

  良好的親子溝通一般具有什么共同點?對此兩位嘉賓有一個一致的看法,就是要先去看到孩子的情緒和需要,這是達到良好溝通效果的一個重要前提。

  姜舒文舉了自己和女兒溝通的一個例子,女兒有時遇到不會做的作業時會產生焦躁情緒,當女兒來向爸爸求助,自己給女兒講解題目時,總覺得孩子還是很難平靜下來,而且越聽講解越糊涂,導致自己也越來越生氣。后來他經過反思,發現可能是自己當時只想著快點給孩子把作業弄明白,卻忽略了女兒的情緒。

  李夏引用了非暴力溝通創始人馬歇爾博士的一句話:教育之前先連接,意即要先看到孩子的情緒和需要,帶著同理心去了解他的感受;而且奇妙的是,一旦人的感受被看見,情緒就能很快被安撫,他的理智大腦就開始正常工作。

  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用一些肢體語言向孩子表達理解與共情,因為人有情緒的時候,往往身體先出現感受。比如當孩子因不會做題而著急時,可以輕輕撫摸一下孩子的肩膀,平心靜氣對他說:“要不要起來活動一下?”或者“起來喝口水吧,我們一起想想辦法”。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看見和接納了,后面的溝通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現在不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親子間的溝通方式也應該根據孩子的不同個性有所區別,另外還要注意體現公平。李夏說,在多子女家庭,父母經常犯的錯誤是扮演法官角色,而且往往預設是誰做錯了,成為一個不公平的法官。比如不少父母總喜歡批評老大的不是,總覺得老大應該讓著弟弟或妹妹,沒有考慮到老大的感受,他其實也是個需要愛和公平的孩子。而且每個孩子需要的愛的表達方式也會不一樣。父母只有去觀察和看到孩子的情緒與感受,才能知道他有沒有接收到自己的愛。

  用長頸鹿語言表達溝通,不用豺狗語言評判指責

  父母們很容易在和孩子的互動中情緒失控,那么在生活中,有什么實用有效的方法能幫助親子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模式呢?

  李夏介紹了溝通中的兩種動物語言模式:一種是豺狗語言,一種是長頸鹿語言。豺狗因為個子小,一般視野狹隘,選擇有限,模式往往只有戰斗或逃跑兩種;長頸鹿因為個子高,所以視野開闊,選擇很多。而且長頸鹿還有幾個特征體現了非暴力溝通模式中比較重要的要素:一是它的脖子長,代表愿意表現自己內心柔軟和脆弱的部分;二是它的心臟是陸地動物里面最大的,代表它很有慈悲心和愛心;三是長頸鹿能分泌一種酶,可以消化帶刺的食物,代表有能力消化那些負面的語言。

  所以在溝通過程中,如果能盡量不用評判、命令、指責為主的豺狗語言,而多使用觀察的、客觀的長頸鹿語言來表達感受和需要,可以有效避免親子矛盾乃至所有人際關系中的沖突。

  兩位嘉賓結合父母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在現場做了使用兩種語言的案例演示。一個人扮演玩了三個小時手機停不下來且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另一個人扮演父親。如果父親此時使用豺狗語言對孩子進行指責:“你要玩到什么時候!”“說了多少遍了都不聽!”這時孩子也往往會用豺狗語言進行回擊,要么充耳不聞繼續玩游戲,要么也用攻擊性語言和父親吵起來。

  但如果父親換一種表達方式,盡量用觀察的語言來客觀描述自己的看見和感受,比如“我看到你拿著手機玩了三個小時游戲了,我真的有點擔心你的眼睛會受不了??刹豢梢园咽謾C放下來,出去走一走?或者坐下來我們一起聊一聊……”這樣孩子能感受到父親的尊重和善意,親子之間會收到完全不一樣的溝通效果。

  當我們可以對發生的事情做出觀察而非混雜著評價或評判,然后平靜、誠實地表達自己的觀察和需要,就打開了與對方進一步對話和連接的大門。這也是非暴力溝通主張的理念,即通過發展自己的覺察能力以及學會新的回應技能,讓人有更多的自由和選擇去進行觀察、傾聽感受和需要、做出請求,從而解決問題化解沖突。

  李夏介紹了一種叫作“無錯區游戲”的溝通工具,通過讓參與者選擇代表各種情緒和感受的卡片,幫助他們了解自己與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從而建立連接,促進對話,增進關系。李夏說,每個情緒后面都有未被滿足的需要。父母很多情緒的來源并不是因為孩子做了什么,而是因為自己的某種需要未得到滿足。所以父母應學會走出自動化模式,學會覺察和辨識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既不要過于苛求自己,也不能任由自己陷在負面的情緒泥沼里。我們不可能成為完美的父母,但可以選擇更好的溝通方式,通過覺察和改變,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甚至將問題和危機轉化成與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契機。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編輯: 蔣驍飛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律師聲明 | 廣告服務 | 舉報糾錯

樅陽在線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請勿復制或鏡像

皖ICP備0750286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4120200050 皖網宣備090007號 公安機關備案號34082302000116

国产热の有码热の无码视频_亚洲欧美综合另类_久久久青青躁a∨免费观看_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