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家庭教育立法,如今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家庭教育法草案第三條提出了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并在第十九條加以展開。如果直接把立德樹人總的育人目標復制粘貼到家庭教育這個領域中,然后加以概念化的展開,這種走捷徑的做法可能會欲速則不達。
德智體美勞的育人目標無疑是正確的,卻是高度抽象和概括的,需要在不同的教育領域中轉化為更具體的教育目標。如果直接移植學校教育任務,會不會導致家庭教育成為學校教育的附庸?
“培養未成年人的良好學習習慣,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理性幫助其確定成長目標”,這樣的表達顯然帶著學校教育的特征,缺少家庭教育具體目標的清晰自覺,模糊了家庭教育應當聚焦的側重點,可能會給眾多普通家長帶來力不能勝的重擔。學校教育的體系性和專業性,目前遠超過家庭教育;但家庭教育需要自己的體系與專業。
家庭教育培育未成年人的良好習慣應當首先從生活習慣入手,從生活自理到合乎成長與健康的作息,從分擔家務到家人互助與助人,點點滴滴形成良好生活習慣,是家庭教育無可推諉的責任。有這樣的好習慣,才有好的生活能力,而生活能力不正是一切能力的起點與基礎嗎?
說到學習習慣的培養,學校與教師是第一責任人,家長是配合者和協助者,這樣的分工與合作次序很重要,不能亂。至于“提升其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其學習興趣”,需要一定的教育專業基礎,部分家長可以勝任,更多家長卻心有余而力不足,他們只能用愛的情感支持未成年人向老師求助、與同學互助、在網絡上尋求資源。
美育是當下的熱門話題,也帶有相當的專業性。“培養未成年人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引導其樹立健康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追求”是教育的重要目標,但將這項引導任務直接落實到普通家長們肩膀上,并不實際,與學習能力的培育同理。
過于強調知識教育而忽視人格培養,是當下整個教育特別是學校教育的不良傾向。家庭教育的興起,正是平衡與糾偏的好時機。要抓住這個好時機,首先要敏銳地覺察到家庭教育與家庭之間的緊密聯系。常識告訴我們,家庭作為人生的起點與終點,具有無可比擬的私密性、穩定性和互利性,是人格養成無可替代的場所。這些與學校完全不同的特征如果不能體現出來,家庭教育也就不成其為真實的家庭教育了。
作為人生最早的教育與時間最長的教育,家庭教育應當重在人之為人的起點教育、生命和生活的教育、穩定而美好的品格教育、生活習慣的教育、人際關系的教育、婚姻與家庭建設的教育。這些教育的開展與達成,一是需要親密關系作基礎,二是需要長時間的浸染與熏陶。這兩個條件,恰恰是家庭這個人類社會最小細胞所能提供的,也是學校教育所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家庭教育不能揚自己之短、棄自己之長。
當然,家庭教育應當學習學校教育重視科研、重視專業建設、重視專業人才培育的長處,這在家庭教育法草案中得以充分體現,成為草案的眾多亮點之一。
另一方面,學校教育中的弊病在家庭教育中當引以為戒,如空洞說教的德育。針對家庭是人類社會的私領域和人生起點的基本特點,家庭教育應當更多注重私德和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培育,在此基礎上進行公德教育。
在立德樹人這個總目標下,如果不能將家庭教育的具體任務研究清楚、揭示明白,就難以針對不同年齡段未成年人的身心發展特點開展家庭教育。人類最基本的正義、勇敢、節制等道德原則是亙古不變的,是社會、生活和政治秩序的基礎,這是家庭德育的長項。很多普通家長智育和美育的能力一般,卻從世代相傳中習得了善與惡的道德判斷力。而年輕人在復雜多元的社會文化價值面前無從選擇,不是因為知識不夠,而是缺乏道德力量。他們的問題,正折射出家庭德育的缺位與無力。
家庭教育的五大任務應該是:生命與愛的教育,奠定人生價值感、消解價值迷茫;品格與道德的教育,賦予人道德力量;良好習慣的教育,以習慣養成助力生活能力和學習能力;人際關系的教育,以良好家庭關系生發健康社會關系;婚姻與家庭的教育,尊重婚姻、保護家庭,營造活力未來。
家庭是古老的人類組織,卻面臨巨大挑戰。應當懷著對家庭的敬意加強家庭建設、家庭教育和家風建設,謹慎推進家庭教育立法。如果通過試行的方法,長期研究、廣泛討論、謹慎切磋、循序漸進,更能錘煉一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家庭教育良法。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
編輯: 蔣驍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