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網絡直播規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到重點規范網絡打賞行為,推進主播賬號分類分級管理等內容?!兑庖姟访鞔_應當向未成年人用戶提供“青少年模式”,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直播,屏蔽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網絡直播內容,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充值打賞服務。
據統計,目前我國網民達9.4億人,其中有2億多為青少年學生,占比超過20%,而短視頻和直播平臺又是青少年網民高頻使用的軟件。規范短視頻和直播平臺的運營,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為未成年人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不僅關系行業的長遠發展,也關系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此次七部門發布《意見》,為一些一直以來存有爭議的問題確立了規范。比如未成年人是否可以注冊網絡主播賬號,未成年人打賞怎么辦?《意見》明確網絡直播平臺應當嚴禁為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主播賬號注冊服務,為已滿16周歲未滿18周歲未成年人提供網絡主播賬號注冊服務應當征得監護人同意。在打賞方面,《意見》要求建立健全直播賬號分類分級規范管理制度,并明確對未成年人冒用成年人賬號打賞的,核查屬實后須按規定辦理退款。這一系列規定有利于規范網絡主播行為,防范非理性、激情打賞,遏制商業營銷亂象,強化對未成年人網民的權益保障。
“青少年模式”向來備受關注,是強化未成年人網絡使用行為的干預,防止網絡沉迷的重要手段。據不完全統計,過去近一年就有50多家短視頻和直播平臺推出了“青少年模式”,從使用時段、時長、功能和瀏覽內容等方面規范未成年人上網行為。此外,“青少年模式”通常還禁止使用平臺的打賞、充值、提現、直播、發布觀點等功能。但由于很多平臺推出的“青少年模式”并非強制,其效果如何一直存疑。當下的問題或許不是“青少年模式”有與無的問題,而是能否發揮應有作用的問題。早前就有媒體調查發現個別平臺的主播以抽獎返利為由誘導青少年使用父母手機對其進行充值、打賞,而“青少年模式”并非強制,反倒成為了平臺“免責金牌”。
如何確保“青少年模式”真正發揮保障青少年的作用,要求平臺堅持正確的導向,真正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從技術層面來說,平臺掌握先進的技術,并借此收集、掌握著大量的用戶數據,可以對用戶進行精準的內容和廣告推送,為何在“青少年模式”上卻無能為力?恐怕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而是為與不為的問題。通過用戶數據分析、實名認證、人臉識別等技術手段其實可以有效識別青少年用戶,從而破解“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的問題,關鍵是看平臺愿不愿意犧牲部分流量來換取未成年人保護的加強。
讓青少年防沉迷系統發揮威力,既需要互聯網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也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而鼓勵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網絡直播行業治理也是《意見》的要求。比如,邀請家長以及青少年教育專家共同參與內容審核、制定內容運營規范。又比如,今年寒假期間,抖音就邀請青少年教育專家團成員發布視頻,講解假期孩子和家長關心的問題,如怎么合理規劃時間、識別網絡陷阱,推出未成年人保護系列視頻,通過短劇、動畫的形式,解密假冒警察、寵粉送皮膚等針對青少年的常見騙術,累計觸達超2.3億人次。與“青少年模式”著眼于“堵”相比,打造健康的短視頻內容池,提升青少年網絡素養,引導青少年合理規劃時間、識別網絡陷阱作用在“疏”,更具長效價值。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
編輯: 蔣驍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