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丹華
近些年新型實體書店在各個城市如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別具一格的裝潢,標新立異的陳列,腦洞大開的文創,能辦畫展、講座,還能喝咖啡吃簡餐,引來不少年輕人的青睞。更有一些匠心獨具的網紅書店,成為一個城市必去的打卡景點。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不少爭議,有讀者表示,書店越來越美,人們的關注點卻不在書上了。
在電商沖擊、電子書流行的大環境下,“網紅化”實際上是實體書店的自救之路。經歷了寒冬的實體書店通過各種方式努力自救。“書店+”不絕于耳,“書店+文化活動”“書店+咖啡”“書店+零售”等模式逐漸形成,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加入到轉型升級的浪潮之中。書店慢慢發展為綜合性的文化場所,成了一些年輕人熱衷的社交場所,也因此煥發新的生命力。
然而轉型過程中的“陣痛”也很明顯。不少實體書店在增加自己“顏值”和功能的同時,也吸引了一些只“打卡”不讀書的游客,導致游客多、讀者少,閱讀環境嘈雜。有的書店過于側重商業營銷,被吐槽為“飲品店”“雜貨鋪”,文化傳播功能弱化。還有由于缺乏精準的品牌定位,相似的裝修風格、相似的咖啡店等,讓人產生審美疲勞。
筆者認為,莫讓書店淪為拍照道具,讓“顏值”凸顯“內涵”,才是實體書店轉型突圍的正確姿勢。應該說“打卡網紅書店”說明人們依舊認同和向往書店獨特的文化氛圍。有人調侃道:“越缺什么,越曬什么。”處在傳播快時代的公眾所缺的不再是內容資源,而是閱讀時的一份寧靜與耐心。人們的瀏覽行為越來越多,真正的閱讀卻越來越少。正因為有許多人還對“慢閱讀”保持著敬畏和熱愛,才會有這么多年輕人“曬”書店讀書照。
如何把來“打卡”的人留下來發展為關注書與知識本身的讀者?通過專業的圖書選擇和濃郁的人文氣息等,讓讀者和社會建立獨特的連接或許才是正確的解題思路。北京一家網紅書店的負責人就認為,好的書店必定要有獨特的閱讀主張,他們推崇并自信于專屬自家書店的書單。南京的先鋒書店五臺山店是一家極不顯眼的書店,它無聲地存在于一個地下停車場,沒有路標的指引,也沒有奢華的裝飾,只有林蔭綠葉掩映下灰底白字的店面標識。然而它卻被一些網民譽為“中國最美的書店”,散發出流光溢彩的魅力,吸引了全國各地乃至國外讀者。這也足以說明在飛速發展變化中,人們真正渴求的依然是閱讀沉淀后的精神家園。
盡管潮流不斷變化,書店的靈魂終究是高質量、高品位的閱讀。面對公眾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突破僅靠新概念、新形象、新范圍的疊加是遠遠不夠的,增加受眾需求分析、專業服務和文化底蘊,走向深度的融合拓展,在精品文化和大眾消費之間尋求平衡,才是網紅書店發展的長久之道。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
編輯: 蔣驍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