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教委官方微信公眾號“首都教育”發布了《關于加強全市中小學研學旅行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小學原則上不出京、中學原則上不出境開展研學旅行活動。學校不得將學生參加出京研學旅行活動情況作為學校教育評價的依據和標準,不得與學生升學、畢業掛鉤。學校要加強研學旅行組織過程管理,不得以組織研學旅行為名開展變相旅游,確保學生“游有所研”“旅有所學”,避免“只旅不學”。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此后,研學旅行日益流行,成為不少中小學生的假期標配。但這個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像此前媒體調查顯示,火爆的研學旅行背后,也出現了價格虛高、游而不學、師資缺乏等問題。而這其中,研學旅行要不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乃至是否要直接與學生升學、畢業掛鉤,更是備受熱議。
不可否認,研學旅行打破了傳統的“唯課堂”教育模式,可以大大拓展學生的素質教育空間,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但是,它畢竟是主流教育體系之外的一種延伸,將它與學生升學、畢業直接掛鉤,在現階段應該慎重。
要知道,研學旅行雖然已經出現了好幾年,也有不少地方出臺了一些指導性文件,但它離真正的成熟,還是有著相當長的距離。一方面,研學旅行市場目前仍缺乏足夠的規范,大量的機構快速涌入,導致泥沙俱下的現象較為突出。在安全和學習效果的保障上,都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研學旅行核心在于“學”,但對其學習效果,目前仍然難以量化,也尚缺乏科學、精準的評估體系。因此,綜合這一現狀,北京明確研學旅行不得與升學、畢業掛鉤,可以說是立足現實的一種審慎規定。
還應該看到,研學旅行也涉及不同家庭的教育負擔問題,一旦與學生升學和畢業掛鉤,則意味著將其“半強制化”,由此不可避免地帶來公平性的疑問,一些家庭可能無條件支持孩子完成研學旅行,這就難免放大家庭條件因素對于孩子升學的影響。同時,也可能進一步造成孩子、家長的攀比心理,從而異化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
具體對北京來說,此次明確提出不得將學生參加出京研學旅行活動情況作為學校教育評價的依據和標準,不得與學生升學、畢業掛鉤,更是具有非?,F實的針對性。公開報道顯示,目前北京已有部分學校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而自2019年開始,綜合素質評價已納入北京中考成績。這意味著,現實中已經出現了將研學旅行與升學掛鉤的現象。對此,征求意見稿明確說不,無疑是對這一現實的糾正,也給了各學校和家長更明確的預期。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看,研學旅行重在為素質教育找到新的打開方式,如果習慣性將其與成績和升學掛鉤,這同樣有落入應試窠臼之虞,讓研學旅行變得功利化。作為素質教育的探索,研學旅行就應該要建立新的評估、激勵方式,讓它變得更純粹,而不是通過與升學、畢業進行綁定來達到重視的目的。研學旅行到底如何開展,如何得到社會的認同,如何讓孩子真正受益,還需要有更健全的體制機制設計?,F階段將之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但不作為學生成績的評估項,應該說是一種必要的過渡。
稿件來源: 樅陽在線
|
編輯: 蔣驍飛
|